今日,第13屆武漢農業博覽會閉幕。
28日開幕始,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。
連日來,記者逛農博會,強烈感受到農業已越來越“高大上”!
是什么支撐起農業的“高大上”?
智慧。不斷注入農業的智慧內核,讓傳統農業闊步邁向現代農業。
智慧農業,不僅僅是網上賣山貨
農博會開幕當日,“互聯網+智慧農業”論壇吸引了人們的眼球。
不要以為,互聯網+,在網上賣山貨,就是智慧農業的全部。
互聯網帶來了農業新的革命。武漢大學博導梁意文教授說,互聯網+農業,只是從廣度上改變了農業,而大數據+智慧農業,則會從深度上變革農業。它是互聯網+農業的升級版。
他說,智慧農業以大數據為牽引。它引導農業的計劃、生產、銷售、物流、售后、金融、健康、教育等各個環節;帶來農業智能化的管理、標準化的生產,產業鏈、產業結構、銷售模式全面升級,金融服務更加完善便利。
智慧農業,已然躍出紙面,付諸實踐。
央企泛華集團與麻城市合力打造“智慧農業谷”,已經進入全面建設階段。據介紹,麻城“智慧農業谷”,將充分利用物聯網、云計算、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,打造大別山農業CBD(中央商務區),引領湖北智慧農業建設。
智能化,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
亮相農博會,“木蘭山”雞蛋惹人注目。
武漢宏農農牧公司,投資2億元引進德國、荷蘭設備,在木蘭山下建成100萬只全智能化蛋雞產業園。
全智能化管理,體現在哪兒?
總經理張宏林舉例說明。
通過系統實時采食量、飲水量數據,管理人員就可以判斷雞群的健康狀態。蛋雞只需用中成藥預防保健,不用違禁藥,杜絕藥物殘留。
張宏林說,系統可自動對雞蛋進行分選、清洗、消毒、分級、稱重、噴碼,“智能化,保證出場的每一枚雞蛋安全、清潔、可追溯來源。”全智能化管理系統的運用,提高了雞群成活率、提升了雞蛋品質、節約了成本,每年給公司帶來直接效益近1000萬元。
而傳統飼養員升級為觀察員,投食、喂水、除糞、環境控制全部由電腦程序化控制、機械化操作。張宏林說,這極大降低了勞動強度,改善了工作環境,“農民,成為體面的職業。”
荊門齊笙公司總經理吳渝婷,也將智能化運用于生豬養殖,建成國家級“標準化生豬示范場”。
吳渝婷、張宏林,有一個共同的身份——80后大學生創業者。他們說,智能化,是畜禽養殖業發展的趨勢。
賣產品,某種意義上是賣“智慧”
陜南安康市10家茶企,抱團闖湖北市場。
湖北,是茶葉大省,要在這個市場上攪起浪花并不容易。
但他們信心十足。
懂茶的人都知道,優良品種、種植環境、加工技術,三者缺一不可。
南水北調水源地、土壤富含硒,務茶歷史悠久,再加上優良品種“陜茶一號”。安康茶商,底氣厚實。“陜茶一號”,安康茶葉專家王衍成歷經22年選育而成。
22年智慧的累積,造就了“陜茶一號”的優良品質:發芽早、持嫩性強、適應性廣。
手握利器闖市場,戰績差不了:農博會上,10家茶企簽訂種植、加工、銷售合作項目投資總額近10億元。
一個新品種的誕生,改變了安康茶葉產業格局。
現代農業,從源頭品種端開始,智慧的內核被不斷地注入生產、加工、銷售各環節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賣產品,就是賣“智慧”。
這樣的例子,不勝枚舉。
紅薯,湖北再傳統、再普通不過的農產品。但紅安根聚地公司總經理周德順,硬是把它種出了特色。
周德順種的紅薯,分為貢薯、麻皮香薯、板栗心香、人參薯等7個特色品種。菜市場里普通紅薯,1公斤4元,而周德順的紅薯,農博會上賣到1公斤30元。
身價猛增,就是因為智慧的注入,品種在改良,種植技術在提升。
潛江的蝦鄉稻,市民同樣追捧。也是因為種植方式的改善,蝦、稻、鴨連作,生態、綠色。
專家說,智慧,是傳統農業轉型現代農業的催化劑。